close

      轉個方向,相同的一棟建築物,卻有著不同的樣貌。或許,這就跟我們世間萬物一樣,轉個角度,所看到的風景就會不一樣,會讓我們不禁的懷疑,這是相同的東西嗎。

      這座外表看起來是燒窯的建築物,的確是一座用來燒製陶器的窯。在公元十九世紀以前,這樣的窯在男威爾斯地區是相當的常見,幾乎家家戶戶都各別有一座這樣的窯,用以燒製使用當地的陶土所作成的陶鍋、陶碗及陶盤。而每一次的燒製,大概都會使用三噸左右的煤炭,且會耗時差不多一個星期的時間。想想,當將陶製品捏製完成後,並將其送入這四周圍用磚土形成厚重牆壁的黑暗世界中,再將同樣黑暗的煤炭堆砌於他該存在的地方後,就可以將煤炭燒熱,將整個空間的溫度提高,使陶製品去承受酷熱的環境。所謂不經一番寒澈苦,焉得梅花撲鼻香,相似的,不經過那樣酷熱的環境,怎麼會得到耐用的陶器呢。而或許,在那一個星期的嚴酷考驗期間中,製作者還必須不時的去確認窯中的環境是否合適,是否需要添加煤炭,才不會造成太多的劣質品。但隨著時代的演進,大約在公元1850年代以後,這些家庭工廠面對到大型工廠製品的挑戰,使得他們轉而投入於與威爾斯傳統有關的製品,或許這就是為了生存,而必須經過的轉變吧。

      就我個人的想法而言,這樣的轉變也未嘗不是件好事。至少,可以保留住南威爾斯的傳統。而在告別這當年的家庭工廠後,我繼續沿著導覽地圖的方向往前走,前方的建築物很特別的,有一位工作人員就坐在門口,讓我心裡一度的懷疑,難不成這棟建築物是必須付費才能進去的。

      而事實證明,這一切都是我多慮了,那位先生應該的確是工作人員沒錯,但其負責的工作並不是收費,而是解答遊客對於這棟建築物中的疑問。說到這邊,好像還未揭露這棟前方有著水池的建築物是什麼。其實,這是一間製革廠(tannery),也就是說,這是一間將動物的毛皮轉換成皮革的工廠。而這樣的一個產業,在公元十九世紀末以前,都還是中威爾斯地區的市集相當重要的工業。當時,在這間製革廠還在運作時,其環境是相當的不理想,充斥著各種會令人作嘔的味道。想想也是,這可以說是充斥著動物屍體的味道,以及所使用的藥品的味道,那種味道用想的都覺得想吐了,更何況是實際存在時的情況了。不過,或許是為了讓遊客不產生對這棟建築物避而遠之的心理,現在的這棟建築物中,已經沒有任何難聞的味道了,可以讓我們安心的參觀著。

      而在繼續的往前走,在一片樹林的前方,有著一棟白色牆壁的房屋。其實對於我來說,在這個聖方根國家歷史博物館中,已經看過許多的建築物,都具有相似的外觀,如果沒有標示的話,我恐怕會相當的錯亂吧。而或許,這樣的建築特色,也代表著威爾斯地區的建築風格吧,不管是哪個年代都是一樣的。

      但在看了他的解說牌後,我卻有著一絲絲的小驚訝,因為上頭寫著,這是一棟都鐸年代的商住二用建築物。想想,當我們提到都鐸式建築時,自然而然地會想到,有著經典線條的那種英式建築風格,絕對不會想到上頭沒有任何線條的建築物,而這,或許也就是旅行會顛覆我們很多的既定想法吧,如果沒有來到這裡參觀,我恐怕還是會認為,都鐸式建築就應該是有著那樣的經典線條,而不會考慮到即使是相同的年代,英國不同的地區,還是有著他們當地的特色。抱持著這樣的想法,我繼續的往前走,在我的前方,有著另一棟相似的建築物,差別在於,這棟建築物可以入內參觀,也因此有較多的遊客駐留於此。

      這棟建築物的樣式,在距今250年以前,可說是威爾斯南部及中部地區相當典型的民宅。從大門進去之後,朝向建築物內的一側走去,那裡是人所居住的地方,也可以說是相當的一般。但同一棟建築物內的另一側邊,卻是動物所居住的地方。也就是說,在同一棟建築物中,人們和其所飼養的動物,其實是室友來著。

      在參觀完這棟人類和牲畜住在一起的房屋後,其實聖方根國家歷史博物館中,有關於威爾斯的歷史建築物已經逛得差不多了,也跟停下腳步休息一下,喘一口氣以迎接接下來的旅程。但事實有這麼簡單嗎,翻開從入口處拿到的整個園區地圖,其實威爾斯歷史建築物的露天博物館只佔了一半,而另一半,順著指標走,穿過整個園區入口處一旁的半地下通道就會到達。整個過程,就好像是大多數的故事中,進入魔幻世界前的情景一樣,走在通道時,只覺兩旁一片黑,但走到盡頭時,卻會有種和黑暗的通道形成強烈的對比,那亮麗的世界,就好像是童話公主所居住的城堡。

      只不過,當走過橫越於平靜水面上的橋樑後,擺在我眼前的,卻是一路向上的階梯,彷彿是在告訴成千上萬的遊客們,要想像童話王子一樣,去到城堡中邂逅童話公主的話,那就必須先吃點苦頭,努力地爬上階梯吧。幸好,階梯旁邊有許多的花朵,那一瞬間,我彷彿聽到他們的加油吶喊聲了。

arrow
arrow

    Gatear - 蓋提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