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  走在泰恩河(River Tyne)旁的步道上,會和許多人擦肩而過。看來,應該有不少人和我一樣,喜歡沿著河畔遊覽呢。

       或許是因為紐卡索的地理位置,正巧位於倫敦(London)和蘇格蘭的愛丁堡(Edinburgh)之間的必經之道上,所以在不算太長的河道上,即擠滿了相當多座的橋樑。我隨便地在一個地方往上游的方向看過去,就有四座橋樑像是重疊一樣,而映入我的眼簾。

       而離我最近的這座黃色橋樑,係為公元1849年開通的「高階橋(High Level Bridge)」。說到高階橋,我還記得第一眼看到他的時候,第一反應是,這是一座年代較為久遠的石頭橋。但事實上,他雖然的確是紐卡索地區相當著名的歷史工程建築,但卻不是一座石頭橋,相反地,他係為一座鐵橋。這我也只能說,受到顏色的既定想法的影響太深了,但想想,我們好像也還蠻常受到這種既定想法的束約,而似是而非的有了很多錯誤的想法。但不管如何,這座橋上的交通還是既如以往的相當的忙碌,忙碌到他需要劃分為兩層,最上層為鐵軌,據說通往蘇格蘭愛丁堡的火車會行走於其上,但可惜的是,我並沒有看到有火車行走於其上,且日後再搭火車經過時,也沒有特別注意火車是經過哪座橋樑,也因此,這也只能流於據說了。而第二層則為公路及人行道,我想,當人車在行走時,火車在頭頂上鐺鐺的經過,那感覺應該是相當特別的吧,只不過,由於我並沒有親身體驗,所以這一切的一切就只能流於想像了。但抬頭再望一眼那帶點歷史感的黃色高階橋,就彷彿一條向對岸蜿蜒過去的黃龍,我想,想像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好。

       若再加上屹立於河畔高處的紅色建築物,這就更像新年或慶典時,會出現的舞龍及舞龍前面,那引領著舞龍前進的紅燈籠。

       只不過,換個角度來看高階橋,卻像是要通往希爾頓(Hilton)飯店,就彷彿是要將歷史帶向尊貴呢。

       在走過高階橋的橋底後,印入眼簾的,就是一高一低,一綠一紅,對比度相當大的兩座橋樑-綠色高大的泰恩橋(Tyne Bridge)以及紅色特別的平轉橋(Swing Bridge)

       顧名思義,在泰恩河上,泰恩橋應該就是最古老或最有代表性的一座橋,才有辦法取得和河名相同的名字。然而,這座綠色高大的泰恩橋,雖然是紐卡索的著名地標之一,但卻是於公元1928年,才由時任英王的喬治五世揭幕,這就讓我有點難得其解了。其實也不用太耗費腦力去思考,因為翻開有關紐卡索的記載,就可得知早在公元122年的羅馬統治時期,最早的泰恩橋就已橫越於泰恩河上了。只不過,當時的泰恩橋,除了外型上和現今我所看到的不相同外,於地點上也不一樣。據聞,當時的泰恩橋是建立於現今的平轉橋所在地,所以嚴格說起來,現今的平轉橋應該也夠格稱為泰恩橋吧,但如此一來,泰恩橋就會鬧雙胞了。說到現今的這座綠色高大的泰恩橋,貴為紐卡索地標的他,其實有個世界聞名的兄弟,就是每年新年幾乎都會施放煙火的澳洲雪梨港灣大橋(Sydney Harbour Bridge),看起來還蠻像的這兩座橋,其實都是參考美國紐約的地獄門大橋(Hell Gate Bridge),這也難怪這三座橋看起來是如此的相像了。另外兩座橋我是還沒有去過,不曉得臨場感是如何,但是我還記得,當我站在紐卡索的泰恩橋下時,有種被他具有強大氣勢的外觀給震攝住的感覺,我想,這應該也是他能取得泰恩橋這個名字的原因之一吧。

       而夾在兩座高大的橋樑(高階橋及泰恩橋)之間的平轉橋,就好像是一個平凡人夾在兩個巨人之間,若沒有自己的特色,就恐怕會沒有生存之道。而這座於公元1876年啟用的平轉橋,相較於讓船隻從其胯下通過的高大橋樑,則是採取比較溫柔的態度,是以中間為旋轉軸,而水平旋轉九十度,以讓船隻順利的通過。也就是說,當船隻想要通過時,原本橫越泰恩河兩端的平轉橋,就會由垂直泰恩河的方向旋轉為水平泰恩河的方向,使得船隻於通過時不會撞上而產生兩敗俱傷的情況。亦即,相對於樹立得高高的,而讓船隻從其下方通過的高階橋及泰恩橋,平轉橋就顯得溫柔但卻可能使得自己過於勞累,畢竟每次船隻通過都要旋轉一次。幸好,這座有著將近150年歲數的橋樑保養得宜,如今仍能運作得相當的美好。只是,煤油的味道重了一點而已,讓我沒有像倫敦塔橋一樣,記錄著其旋轉的過程。但是,這絲毫不減當我看到其旋轉時的興奮感,我想,沒記錄到就沒記錄到吧,一座正常狀態下的平轉橋,也夠我回憶他旋轉時的點點滴滴了。

       寫到這裡,我的腦海中突然自動浮現了,一位穿著救生衣的大叔,走進了平轉橋中間的橋塔,熟練的操作著旋轉桿,讓船隻安全的通過,再將橋旋轉回去,讓等候的行人越過河面,看著這樣的情形,大叔臉上也掛起了一絲滿意的笑容。而我,也不禁浮現了一道笑意,我想,這就是旅程為何美好的原因之一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atear - 蓋提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